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韩玉臣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再访甘南写生谈

2017-06-01 14:16:57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韩玉臣
A-A+

  去年八月底,我在藏味十足的甘南夏河县草卡村画了十天写生,深感意犹未尽。今年五月初,我们一行数人再次光临此地,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徐青峰也应邀同道前往。

  初夏时节,邯郸已是烈日炎炎,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,仍是凉意习习。驱车离开柏油公路转向深壑大山,这里的一草一木既熟悉又亲切。

  追求新鲜,喜欢猎奇是人们的普遍心理,艺术家更是希望描绘典型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。去年我在村里已画过十几张人物肖像,这次当然想尽可能画新的模特。青峰是第一次到藏区画写生,更希望找有特点的藏民形象。

  进村放下行李后,我们便在家住草卡村的老朋友扎西带领下,开始走门串户找模特。

  巧得很,一出门便遇见了去年曾画过的颧骨高高,眼睛超大的嘉央。我侧身跟青峰说:“怎么样,这个形象够味吧”。“太好了!一定要画他。”青峰十分欣喜地说。于是我问嘉央,哪天有时间给他再画张像。嘉央想了想说:“明天可以。”就这样,第一个模特便敲定了。

  草卡村三十多户人家,民风纯朴。我们就近走入一户人家,老奶奶叫卡毛,70来岁,清瘦清瘦的,脸色紫里泛黄,一笑露出两个门牙,很有特点。我们商定画她。刚开始老人不大情愿,说了会儿就同意了。

  最后我们转到村子最西边的一户人家,主人是个年轻的妇女叫卓玛。当她摘下口罩时,我和青峰异口同声的说:“藏族美女。”毕竟是年轻一代,卓玛十分大方,不但答应当模特,而且可以随叫随到。

  回来的路上青峰说:“去年这段时间,我们院里的同事到甘南写生,没几天就回来了,说是藏民忙于挖虫草,找不到模特。”听后,我信心满满的说:“他们跟藏民不熟,又没有扎西这样的卧底。藏民都十分朴实,你只要画的象,就会主动上门让你画。一会儿我把去年画完后洗的照片发给他们,模特不排队都不行。”

  下午,因时间有限,我们就先画了张风景练练手。

  第二天开始画嘉央。尔后的两天,上次画过的山村歌手加考和老阿爸索考就找上们来,希望再当模特。加考人高马大,骨骼突出,棱角分明是绝好的藏族男子汉形象。去年,我虽然画了两张,但都是速写式的,这次决定再画。

  跟加考同来的还有个叫楞布刀吉的小伙子,长得酷似欧洲人,高大挺拔,自然被我们列入模特名单。

  几天功夫,我和青峰的画就摆满了扎西家的露台,俨然是个小型美术展览。藏民每天或单独,或三五结伴前来参观,想让我们画的意愿十分明显。

  甘南藏家房屋建筑模式相对统一,进院后是半封闭半敞开的柴房,然后是主人正房和东西厢房,房间外会搭建三米宽用铝合金镶玻璃罩起来的露台。房子是木结构,外表是原木色的板墙。

  去年,我画的十幅油画人物写生其中七幅是在扎西家画的,处理场景时虽然几变角度,但木色板墙仍屡屡出现,给人的感觉是既雷同又缺少生活情节。

  这次在解决这个难题上费了不少脑筋。卓玛来时,我和她围着柴房找角度。最后让卓玛身靠木柱,背后是深灰色木门和堆放的杂物,与她大红色上衣和天蓝色藏裙形成强烈对比,。画完后果然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。

  扎西姥姥脸色黑紫、颧骨突出,画她时有意识选择了坐在院内侧的场景。她穿上黑色藏袍和深蓝色上衣,与院外的远山、土墙形成明显的反差。与此同时,我还让她手持转经筒,脚边摆上装毛线用的簸箩。一个老阿妈在大门口边念经边干家务的日常生活场景跃然纸上。

  草卡村的生产方式是半牧半农,牛羊圈、木栅门、青稞架、杂木垛随时可见。画愣本刀吉便以木栏杆和蓝灰远山做背景,白色的衬衣和黄绿色藏袍,加之阳光侧照,使色彩变化十分丰富。画布尺寸由常规的130×85cm改为150×80cm,这使本来就清瘦的楞本更为帅气潇洒。

  确定开始画卡毛的头一天早晨,我又把村子转了个遍,发现有户藏民家的羊圈门很独特,一反木围栏的常态,而是低矮的房檐和木门。17日下午,卡毛登场时,我让他背上粪篓,略弯腰站在羊圈的房檐下,头部置于门半开透出一缕天光的地方,简直就是背羊粪干农活这一真实生活情节的再现。

  扎西家院外有两个牛棚。一天傍晚,我在院外闲转,突发奇想要看看牛棚的庐山真面目,结果发现了新大陆。牛棚比较宽敞,难能可贵的是屋顶开有天窗,就是天然的画室。

  藏族妇女素来以吃苦耐劳而闻名,扎西母亲才麻加更是如此,终日忙个不停,走路都是一路小跑。画个才麻加在牛棚里干活的情节岂不是很有特色?依据这个构想,我精心设计了她趴伏在木栅门上,侧身回眸的动作。在其脚前还画了一堆牛粪,以增加场景的真实感。

  前几年在北京认识了青峰,翻读过他的作品集。青峰不愧是大家,在模特角度选择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。画加考时,让他仰望天光,重点表现眼神,名之为《牛棚遐想》。画楞布的构图是道具极简,五分之二是空间,并通过《牛棚王子》的画名给人以无尽的思考。

  这次写生为了使所画的人物更加丰满、细节更加丰富,在时间上,由原来一天画一张,延长到一天半,有的是两天。

  人物肖像写生重中之重是头部的刻画,应尽最大的努力达到形神具备,颜色丰富,笔触灵动。如画卓玛时,因为背景色调很重,加之她肤色较白,既要始终把握住大色彩关系不乱,又要把受室外冷光影响而形成的细微色彩变化表现出来,难度确实很大。我采取的方法是,先找准额头、眼窝、面颊、下巴等几个大的色彩关系,然后再把每部分细分为若干个颜色,一步步去找,一点点去抠。

  画肖像一定要象,这既是搜集人物素材之必须,又是对写生能力的检验。再者只有象才符合百姓的基本审美需求,希望你画的人才越来越多。画扎西母亲才麻加时,两个小时就铺完了面部颜色,但形不太准,似象非象。如在此基础上改会形成色彩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泛腻。怎么办?干脆刮掉。重新画时,我先细心观察头型的长度和五官的具体位置,发现不象的原因是鼻子短了半公分,外侧嘴角也没有转过去。形大体找准后,便从眼窝、眼睛一块一块往下推,边推边进一步修正形。因为画幅高是150cm,脸部是坐着够不着,站着又嫌高,只能是前腿弓后腿蹬,半站着画。这个姿势从开始画到完成用了整五个小时,腿麻的都抬不起来了。

  过来画人物写生大都是以头部肖像,偶尔加点背景色。从前年开始画人景结合的大尺幅写生。三年实践深感人物背景的空间和色彩处理甚为关键,处理不好影响人物,处理好了这张画就成功了一半。在作画程序上,我一般是先画背景,再画头像,最后画服饰。扎西姥姥那幅画,背景空间很远,层次很多,我是按景物分成几个块去找色彩关系,力争达到简约而不失细节的效果。再如画卡毛身后羊圈里的石头墙,虽然面积有限,又是远景,但也不马虎凑合。

  数次进藏区,对老百姓的单纯、善良、朴实体会颇深。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画扎西姥姥和卡毛。

  藏区海拔高温差大,头一天画扎西姥姥时,阳光明媚,尽管是坐在院门口的阴凉下,也很暖和。可是第二天却是寒风凛冽,雪花飞舞,气温降到零下3度。老人还是那身衣服,冷得直打哆嗦。怕老人冻着,每画半个小时,我就让她进屋烤烤火。但老人每次都不好意思,往往是进屋呆个两三分钟,马上又跑出来,继续认真履行自己的模特职责。傍晚结束时,当我问她“冷不冷”,老人还是那个习惯动作,伸伸舌头,一刻不停的笑。

  我们第一次见卡毛时就得知,她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帮女儿带孩子。给我们当模特的三个下午,其中有两次是背着外孙来的。按约定时间,我们快到时,卡毛就提前把外孙哄睡,然后放在羊圈安静的地方,以便专心当模特。外孙醒来哭闹时,卡毛就会非常歉疚地让我们等一会。老人很有办法,三五分钟就会把外孙哄好,然后再接着画。可能就因是这个缘故,老人站的时候纹丝不动,累的快撑不住了也咬牙坚持。

  不知不觉,已经在草卡村住了14天,自认为这次写生同上次相比有了一些进步,但也深感有几点不足:一是人物刻画上还应该更准确更生动;二是藏袍、毛皮等质感的表现上还没找到更有效的方法;三是背景空间的处理上概括不够。

  去藏区拍片写生还有一个最纠结的问题就是作品的时代性。返程在兰州候机,我和青峰就此问题探讨时,观点惊人般的相似。面对藏区这一特定的题材,艺术家常常会进入刻意表现逝去的民族特点的误区,与当下拉开了距离。手机、摩托车、汉式服装现在已成为藏民新的生活方式,艺术家必须去表现它,才会与时代同步。但如何去表现,如何让怀旧氛围占主流的艺术同行认可,则是值得研究而且是必须解决的瓶颈。理解也罢、不理解也罢,下次再去画时我们一定要大胆进行尝试。

  理论总是灰色的,实践之树长青。别了甘南、再见草卡村。

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韩玉臣

(草就于23日下午兰州候机楼和9222航班上)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韩玉臣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